全国政协委员刘昕:提升我国食品产业健康内涵
新闻来源:人民政协网 浏览人次:0

目前,作为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载体——食品工业已进入以“营养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为更好地把握新阶段我国食品工业转型的大方向,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此同时,真实、科学的食品声称是消费者认识和选择各种食品的有效工具。

全国政协委员刘昕表示,我国目前的食品声称管理制度仍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油、盐、糖”被妖魔化,“三减”导致新的健康风险。我国在合理膳食行动任务中明确提出减油、减盐、减糖的实施措施及目标。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三减”就是终极目标,却忽视了产品营养健康属性的提升。以减糖为例,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减糖”的需求,部分企业通过宣称“无糖”“0糖”来吸引消费者,减糖食品成为新的卖点。部分媒体存在对油、盐、糖危害性的片面宣传甚至妖魔化,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食品组分与营养健康促进的深层关联研究薄弱。当前,我国食品营养基础理论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薄弱,针对食物中功能成分的高通量筛选、活性保持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对于食物的营养学评价多停留在对营养素构成的分析和生物功效的初步探索阶段,缺少采用流行病学大规模人群研究和营养干预研究,适合于我国国民体质的营养供给数据也极度匮乏。

此外,我国目前的食品声称管理制度,阻滞了食品工业的健康转型。目前我国食品声称管理存在声称要求不明确、声称功能的食品分类不统一等问题。部分普通食品因能量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使用受限,商家采用打“擦边球”的方式与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声称关联,虚假宣传普通食品等问题频繁曝出,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消费信心,阻滞了食品工业的健康转型。

最后,“药食同源”资源宝库未被充分挖掘、借鉴和发扬。囿于当前保健食品及相关政策法规,我国食品工业尚未充分利用好“药食同源”这一资源宝库。如何将传统中医理论、食疗配方与现代营养学、食品工艺相结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功能性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刘昕建议:双轮驱动、“减”与“加”并行,推动食品工业健康转型。我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涵义绝不仅仅是减油、减盐、减糖的“三减”,而是需要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应用具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因此,食品企业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需要尽早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

同时,要基于人群营养与健康需求,推动新产品研发创新。一方面需要加强食物功能性成分与人体健康机理研究及功能性原料的开发,尽早实现对于特殊群体的“精准营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解析不同人群特殊营养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食品的研发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营养效果,提升产品健康内涵。

此外,消费者教育与科学“三减”并行,促进平衡膳食。“三减”需要做好科普与引导,让消费者科学看待食品中的油、盐、糖,以市场之手倒逼食品企业有效落实“三减”政策。此外,“三减”不应“一刀切”,不鼓励食品企业以“0糖”“无糖”标识来吸引消费者,而应实实在在地减糖。

最后,完善食品声称管理制度,推动功能性食品产业有序发展。一是建议在明确食品声称分类、定义的基础上,实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用语的标准化,畅通补充和更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渠道,保障普通食品在科学证据支撑下进行规范的功能声称。二是为食品的功能声称从标准、法规层面形成突破,打通从研发到合规上市的通路,推动行业充分利用我国“药食同源”物质资源,开发出更多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功能性食品,推进我国功能性食品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Start at 2015-10-19 10:30 AM